游戏,儿童梦想和现实的桥梁
——刘晓东《儿童精神哲学》“游戏与儿童的梦想”读书报告
[摘 要] 本文选取刘晓东《儿童精神哲学》的第五章第二节“游戏与儿童的梦想”进行探讨。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基础上,对章节中涉及儿童游戏与儿童梦想的内容进行分析,并结合现实中的相关事例进行讨论。
[关键词] 儿童;游戏;梦想;
《儿童精神哲学》以人类文化史为立足点,以现代自然科学、人文科学为背景,以通常被成人认为“幼稚”的儿童为研究对象,将儿童空前地凸显在历史、文化和人群中。在本文中,本人选取涉及最能体现儿童生活状态的“游戏与儿童的梦想”一节加以重点讨论。
一、内容概括
在“游戏与儿童的梦想”一节中,作者首先阐明了儿童的游戏与儿童的梦想之间的关系:在游戏中儿童生活于梦想的世界,游戏离不开梦想,没有梦想,便没有游戏。儿童的游戏与儿童的梦想无法分割、相互依存,“梦着的儿童”即是游戏中的儿童,儿童在游戏中满足自己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。
关于儿童游戏的特性,作者认为儿童游戏一方面依据现实,另一方面又具有超现实性。这里的现实指儿童现实生活当中的情景,而超现实指的是儿童“包括意识和无意识在内的更为古老而辽远的精神世界”。儿童的游戏从生活情景中来,又在现实情景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,使得游戏超越现实。除此之外,儿童的游戏是严肃与非严肃相统一的。儿童的游戏中充满了假装行为,游戏带给儿童的是快乐、愉悦的心情,是轻松而非负担,因此儿童的游戏是非严肃的。从另外的角度看,儿童游戏的严肃性体现在儿童在游戏中的专注度。只要儿童进入游戏的状态,他对游戏是极其负责、专注的,是积极主动并全身心投入的。
关于游戏与创造性的关系,作者提出,游戏是创造性的源泉。儿童的游戏精神包含快乐、想象、创造、规则、公平与公正、秩序,其中,创造是突出的部分。儿童在游戏中可以不受拘束地任意创造和想象,游戏是儿童发展自我创造性的重要源泉。
在本节的最后,作者进行了呼吁:尊重儿童的本能,尊重儿童的游戏与梦想。儿童的游戏与梦想有美好的、也有“出人意料”的,作者认为成人的工作不是控制儿童游戏与梦想的发展方向,而是尊重儿童游戏与梦想的过程,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提供儿童更多“高尚的满足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”,帮助儿童自然发展。
二、儿童在游戏的世界中,也在梦想的世界中
(一)儿童游戏与儿童梦想的关系
儿童游戏与儿童梦想是相互依存的。托尔斯泰曾在《童年 少年 青年》一书中对儿童的游戏进行了表述:“我们坐在地上,想象着自己乘船去捕鱼,拼命使劲划桨,可是弗洛嘉却坐在一旁袖手旁观,一点也不像渔夫。我向他指出这一点,他却回答说,不论我们怎么挥动手臂划桨,都不会有什么得失,反正我们是走不远的。我不得不同意他的意见。”书中的这位弗洛嘉是我们常说的“游戏的破坏者”,尽管他的说辞是理智、现实的,但在儿童游戏的世界中,假装、想象和创造也是合理的、现实的。用绝对的理性看待儿童的游戏世界是不可取的,儿童的游戏世界也是现实之外的现实世界,即梦想的世界,它和现实世界并不冲突,甚至还缓解了现实世界中的苦闷、无趣。没有梦想,也就没有游戏。游戏需要创造,需要想象,梦想的世界提供了儿童这种条件,让儿童能够进入真正的游戏世界。
那么儿童的游戏与儿童的梦想究竟是如何联系起来的?我们可从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出发进行解释。皮亚杰认为,儿童的游戏是其思维的一种表达形式,“游戏并不是主体想服从现实,而是想把现实同化于自己。”也就是说,儿童可以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,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要去改变现实。儿童通过游戏,把现实纳入自己的图式中,改变了现实,形成了自己梦想的世界。
(二)从儿童游戏的特性中理解儿童游戏与儿童梦想
儿童游戏是基于现实又超于现实的。在现实中,儿童接触的情景有时候可能会触动他的精神世界,儿童就会进入一个梦想的世界中。书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:看到一只布娃娃,儿童精神世界的妈妈角色就被激活了。她想起了平时妈妈照顾自己的情景,儿童由此产生照顾孩子的愿望。通过玩照顾布娃娃的娃娃家游戏,儿童就能进入到照顾孩子的梦想世界中。
儿童游戏是严肃的又是非严肃的。儿童游戏的非严肃性可以理解为在游戏中的儿童是轻松的、愉悦的、毫无负担的,他们在游戏中彻底摆脱了成人的束缚,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,在游戏中进入梦想的世界。儿童游戏的严肃性体现在儿童对待游戏的态度是认真的,不允许处于非游戏状态的其他人扰乱自己的游戏。本人曾在一次幼儿园见习中充当了一回“游戏破坏者”的角色。当本人称呼正在“煮饭”的“厨师”为小朋友时,小朋友一本正经地说:“我是这里饭店的厨师。”听后,本人才意识到自己言行的不当,为自己差一点就破坏了儿童正在进行的游戏而感到羞愧。在游戏中,儿童把梦想的世界当作是真实的世界并真实地生活于梦想中。儿童一旦进入游戏的状态,他就认为游戏中的一切是高度真实的,他对游戏中的一切就像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保持着认真的态度。
(三)儿童梦想的创造性源于游戏
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曾说:“每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儿童的行为,看上去都像是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,你看,他们不是在重新安排自己周围的世界,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?谁也不能否认,他们对这个新世界的态度是真诚的,他们对自己的游戏十分当真,舍得在这方面花费大量精力和注入自己最真挚的感情。”儿童在游戏中充满着假装行为,游戏中的材料被儿童赋予了超于材料本身的意义和价值。本人在幼儿园见习中,曾看到不少儿童在游戏时把大块的积木作为“手机”、“电话”等物品使用。在成人看来,积木本身的价值在于建构,可在游戏中的儿童,他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,通过自己的创造和想象,就能把积木变成自己想要的手机、电话,这是游戏赋予儿童的创造性。
三、尊重、守护儿童的游戏与梦想
儿童眼中的游戏是非文字性的,是出于他们自己内在的本能,以过程(而非结果)为导向,他们在游戏中有自由选择的权力,游戏对他们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。儿童眼中,游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也充分肯定了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:真实是重要的,梦想也是重要的……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存的一切变成束缚…… 然而,在现实中,有多少成人可以看到儿童的游戏与梦想对于儿童的重要价值呢?当今愈发激烈的社会竞争背景下,承受着巨大压力的父母,不得不安排儿童尽早地接触学习课程,对游戏的意义和价值持中立甚至怀疑的态度。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,而儿童正是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的,是一个渐进的过程。在游戏中学习的过程往往被成人所忽略,进而会导致“游戏无用论”的产生。
除了对游戏与梦想价值的忽视与怀疑外,成人还经常担心“坏”的游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,于是便剥夺了儿童的这种梦想。本人曾在一次见习中聆听了一位教师的疑惑:儿童到底能不能扮演小偷的角色?这位教师担心的是,过多的小偷角色扮演游戏,会让儿童习惯甚至喜欢上小偷的行为,对他们之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。在本人看来,这种担忧是可理解但不必要的。周作人在《儿童的文学》中的见解或许可以为同样有这些担忧的成人提供解答:儿童的生活“是转变的生长的”,我们可以放胆供给儿童需要的歌谣故事,不必忧愁他有什么坏的影响……因为知道这过程是跳不过的——然而又自然的会推移过去的。成人需要理解的是,对儿童游戏与梦想的控制、强迫甚至剥夺不但不能让儿童免于成人所认为的“危险”,还会让儿童陷于一种暮气沉沉的状态,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。儿童是需要游戏与梦想的,成人所需要做的,就是放胆面对儿童的想象,放胆面对儿童的游戏,让他们在梦想的世界中遨游。
游戏,儿童梦想和现实的桥梁。愿每一位儿童都能自由游戏,自由梦想。
参考文献:
[1][2][5]刘晓东.儿童精神哲学[M].南京: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9:255-258.
[3]托尔斯泰.童年 少年 青年[M].草婴译.上海:上海译文出版社,1994:35.
[4]皮亚杰.儿童的心理发展[M].傅统先译.山东:山东教育出版社,1982:43.
[6]弗洛伊德.诗人的白日梦[M].滕守尧译.安徽:安徽文艺出版社,1987:166.
[7]詹姆斯·约翰森,詹姆斯·克里斯蒂,弗朗西斯·华德.游戏、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[M].马柯译.南京: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3:7.
[8]伯特兰·罗素.论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[M].欧阳梦云,等译.北京:文化艺术出版社,1998:558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