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冬梅:构建整体环境,培养完整儿童

出处: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      编辑: 

1.jpg

构建整体环境,培养完整儿童

主讲人:吴冬梅
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

大家晚上好!我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吴冬梅,今天晚上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【构建整体环境,培养完整儿童】

这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(下称华师附幼)、家庭、社区协同共育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果,同时也是我们华师附幼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智慧结晶。【共育理念】是我们华师附幼人特有的教育思维,承载了华师人对幼儿教育的美好期盼。

今天我们就按照思考的惯用逻辑去阐释这三个问题:为什么?是什么?怎么做?

01 为什么要做【协同共育】?

华师附幼创建于1952,年,坐落于花城广州、华南师范大学校园内,一直致力于探索一条家园、社区共育的道路,现创设了幼儿园“至真”教育体系。

创建之初,我们一直在思考:作为一所有着近70年历史的老园所,我们要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?

当时园所硬件设施条件差、园所资源匮乏,我们以专业的角度去思考:
· 如何保障幼儿园教育质量?
· 如何让幼儿园实现可持续发展?
· 如何满足儿童和谐健康成长的条件?

华师附幼的共育发展经历了萌芽、初步探索、深入探索、稳步推进和创新发展五个阶段,从最开始打破围墙,走出社区利用资源,到逐步拓展社区资源,再到利用系列课题深入探究,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库,并依托资源库开展特色项目的打造。

2.jpg
我们在探索中突出成就主要是建立了完整的社区教育资源库、建设了15个社区实践基地、发展了19个共育项目。

首先,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去建立社区资源库。我们资源开发与挖掘的主要思想是关注实际生活,关注周围环境,从生活、家长和社区的角度出发,分为社区生活资源、家长资源,以及华师独有的大学资源。

社区生活资源:如周围的自然资源、生活的公共设施。
家长资源:如家长的职业、特长、兴趣、爱好。
大学资源:不同学院的院系资源,比如场馆,大学文化资源,比如大学生的开学季、毕业季等。

3.jpg
华南师范附幼有一个创举:作为幼儿园主体去给别的单位授牌。我们给15个社区单位,包括院系授牌,将他们授予【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社区教育实践基地】。在这个基础上,我们一共培育了19个共育项目。

我们将共育项目分成了4个维度:教育管理、幼儿成长、家庭浸润和社区受益我们不是单方面地向社区索取、挖掘资源。

在利用资源的过程当中,不仅仅是要促进儿童的成长,更应该是让家庭也受益和改变,能与幼儿园的教育达成共识;最后这种观念共识下,让社区能够受惠,达到互利共盈目的。这也是我们进行协同共育的初衷。

大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惑。华南师范大学有着优质的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,那么不是每个幼儿园都有可比拟的地方,那么这种经验我们是否可以借鉴?

但是我认为要思考的是: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?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对将来社会有益、对推动社会发展有益的一个公民?

我希望大家通过借鉴和思考得到的是课程建设的思路,包括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路,而不是借鉴照搬经验。

02 如何理解【协同共育】?

首先不得不谈一下我们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现状:我们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孤岛上,与世隔绝,不被社会所认同、不被家长理解、与社区社会缺乏连接,只顾埋头干活。

我们不缺干活的劲、不缺耐心恒心、也不缺爱心,我们缺了一份主动走出去、缺了一个视野、缺了一份回归初心和原点的一种谦卑之心。

4.jpg

在总结了我国的近百年的幼教课程的发展,借鉴了相关经验和教训后,在陈鹤琴先生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背景下,我们思考:
· 教育与生活社会的关系;
· 教育的内容来自于哪里?
· 什么样的课程和内容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?
· 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去生活和学习?

5.jpg

首先是开发资源。资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保障,为幼儿的成长创造可能。幼儿园和社区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基本来源,发现和挖掘家庭与社区的资源,是幼儿园教育与儿童生活经验实现有效对接的重要途径,幼儿园教育资源≠园内资源,积极开发家长资源、家庭资源、社区资源,来补足我们园内教育资源的短板,打破教育资源的壁垒,形成内外一个紧密的、相互的联动,共同营造幼儿成长的良好环境。

6.jpg

幼儿园、家庭、社区应该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一个核心的力量,共同为儿童成长营造积极的整体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生态,让幼儿的成长充满无限的可能,让幼儿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。

接下来我们谈一谈【协同共育】的核心观念

7.jpg

· 目标观:
“共育”是目的,“四育”是目标。协同共育是幼儿园、家庭、社区中的各个单位机构、人员在共建共享和幼儿发展的目标引领下,利用自身的优势,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各尽其责、各尽所能、各施所长,形成一个教育的合力,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。

· 资源观:
资源需要挖掘与开发。明晰社区、社区资源、社区教育资源的概念,为资源库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,为幼儿成长提供多样可能。社区不只是一个地理区域的划分,社区资源不止是看得到的显性资源,更包括社区内独特的生活方式、文化传统、价值观念等隐性的资源。社区资源不等于社区教育资源,资源成为教育资源,需要经过价值评估、意义筛选。

资源需要转化与整合。资源本身不是课程,它只是一个原材料,不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。资源转化为课程,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、学习方式、学习能力,包括儿童的游戏和生活如何进行紧密连接,有机结合,也就是发展的适宜性原则。整合的过程是资源本身价值与幼儿发展经验相匹配的过程。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,为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。

· 合作观:
我们要走出去,打破围墙,打破教育的壁垒,让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。我们要连接起家庭,连接起社区,紧紧地把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,那么我们才能冲破所有的阻碍,让儿童的成长之根能够扎得更深更稳,为他的成长助力,这才是他一生成长能够得到的、可持续发展而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

教育主体上不局限于幼儿园,当下存在的、可利用的、对教育有意义的,都应该变成我们的教育资源。孩子参与到园所管理、课程设计中时,他们也是教育者,也是受教育者。

要从根本理念上去重构协同共育网络中的个体间的关系。第一个是本质关系,教育它不仅仅是学校,社区、家庭单方面的工作,这三者一定是紧密联系的协同共育体。第二是教育关系,保持合作各方的独立性、平等性和异质性。

我们要建立我们自己的专业自信,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,成为合作共同体的领头雁。幼儿园如何成为领头雁呢?我觉得只有两个关键词,一个是主动,第二个是引领

幼儿园作为协同共育的关键环节,同时是多方力量的连接纽带,因此我们越主动合作会越顺畅;

引领体现的是幼儿园在协同共育当中的价值,这个就由教师的专业性来决定。引领的目的是为了真正从幼儿的规律与需要出发,将教育资源转化成长的课程,将家长、社区人员等等所有的教育者转化为适宜幼儿发展的观念。

03 如何做好协同共育?

最后想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的实施路径:资源开发、科学引领、基地共建、项目落地

8.jpg

幼儿的年龄、发展水平决定了探寻社区的距离、深度与方式,比如书稿里寻找孔子像活动就是比较适宜小班孩子的活动,孩子们能够提前准备和主动询问。在这里我不具体说明,因为书稿里都比较详细,而我要讲的是一个类似书中的、发生在社区孔子像附近的另一个案例,这也是让大家看到书稿里案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,大家需要学习的是一种思路、一种方法,而不是拘泥于案例本身。

圣贤雕像后面的三棵树经历了截干,这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让孩子发现了,孩子就以此为契机生发出各种的问题:为什么要把这些树截掉?截干的理由是什么?    

带着这样的问题,他们自己去寻找相关的部门、相关的力量,包括幼儿园的力量、社会力量,如寻找园长、老师、家长的帮助,还寻求了社区园林科及实践基地的专家力量。

最后他们探寻到一个社会真实事件当中的真实结果,并广而告之。他们作为社区的一员,主动去关心社区的发展动态,包括社区当中需要他们服务的,因此他们就去做一个小小宣讲员,而这就是一种小公民意识的萌芽。

9.jpg

作为教育者,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打破教育围墙,构建整体环境,探索协同共育,培养完整儿童。对共育感兴趣的园长、老师们可以借鉴参考我们编写的《幼儿园、家庭、社区协同共育》一书,书中不仅有关于协同共育核心观点、实施路径等内容的详细论述,还有更多精彩的课程案例,同时欢迎各位同行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。

10.png

关于家园社区协同共育的更多案列详解,还可扫描海报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,吴冬梅老师亲自讲解哦~

11.jpg

*声明:文章来自吴冬梅直播,实录内容有删减。



 



联系地址:广州天河区石牌 华南师范大学校内
联系电话:020-85215768

All contents © Copyright 2006-2007
Kindergarten of SCNU (http://yey.scnu.edu.cn) Reserved